為什么防治辣椒炭疽病要加上加收米?
作者:
來源:
瀏覽次數(shù):
日期:
2025-09-23 13:45:31.744
辣椒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屬(Colletotrichum)真菌引起的一類病害的統(tǒng)稱,主要使用高等真菌防治藥劑進行防治,如三唑類、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等。但為了保障防治效果,建議在防治同時加入加收米效果會更好,配合使用,是 “作用機制互補”、“擴大防治譜” 和 “延緩抗藥性” 三大策略的完美體現(xiàn)。以下是詳情解釋:
辣椒炭疽病雖然主要由炭疽病菌(如 Colletotrichum spp.)這類真菌引起,但在實際田間環(huán)境中,病情往往比教科書上更復雜。
傷口入侵:炭疽病菌通常通過辣椒果實的傷口、日灼斑或其它病蟲害造成的損傷處入侵。
細菌趁虛而入,這些傷口也極易被細菌(如辣椒瘡痂病的病原細菌)二次感染。一旦發(fā)生細菌和真菌的復合感染,病情會急劇加重,導致果實更快地腐爛、軟化)。
常用的防治炭疽病的藥劑(如咪鮮胺、苯醚甲環(huán)唑、嘧菌酯等)主要針對真菌,對細菌完全無效,導致防治效果有局限性;加收米是使用由春日鏈霉菌產(chǎn)生的代謝產(chǎn)品而制成的生物代謝物類殺菌劑,它對多種細菌和部分真菌都有良好的效果,當將加收米與常規(guī)真菌殺菌劑混用時,這個配方就變成了一個“廣譜套餐”,一方面可以輔助抑制炭疽病,另一方面能高效地殺滅或抑制傷口處的細菌,防止細菌性病害的混合發(fā)生。
這就實現(xiàn)了 “一箭雙雕” ,解決了復合感染的問題,防治效果自然比單用真菌藥劑要好得多。
辣椒炭疽病菌的抗藥性問題也比較突出,因此需要不同機制的藥劑組合攻擊。
★常用殺菌劑的作用機制:
三唑類(如苯醚甲環(huán)唑、丙環(huán)唑):抑制真菌細胞膜麥角甾醇的合成。
甲氧基丙烯酸酯類(如吡唑醚菌酯):抑制真菌線粒體的呼吸作用。
咪唑類(如咪鮮胺):同樣作用于麥角甾醇合成,但具體位點可能與三唑類略有差異。
傳統(tǒng)藥劑攻擊病菌的細胞膜或能量工廠(線粒體)。
★加收米的作用機制:
它通過作用于病原菌的核糖體,抑制蛋白質的合成。這個機制與上述所有傳統(tǒng)殺菌劑的作用靶點都完全不同。
加收米攻擊病菌的蛋白質合成系統(tǒng)。
從兩個截然不同的路徑同時攻擊病菌,使其無法防御,從而大大提高了殺菌的效率和徹底性,起到“1+1 > 2”的協(xié)同效果。
炭疽病病菌能夠侵入辣椒果實和葉片內部。加收米具有很強的內吸和傳導作用,能被植物組織快速吸收并輸送到作用部位,這對于已經(jīng)發(fā)生初期侵染、病菌已進入植物體內的病害,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。它與一些具有良好的保護性但內吸性較差(如代森錳鋅)或附著力差的藥劑混用,可以增加藥劑利用率,形成“外保內治”的立體防效。
▲辣椒炭疽病
長期單一使用某一類殺菌劑是導致炭疽病菌產(chǎn)生抗藥性的最主要原因。將作用機制完全不同的加收米與其它殺菌劑混合使用,可以極大地降低病菌群體中同時出現(xiàn)對兩種藥劑都抗性的變異個體的概率。這是現(xiàn)代農(nóng)業(yè)病害管理中抗性治理(IRM) 的核心手段,能有效延長各類藥劑的使用壽命。
◆總結與實用建議
在防治辣椒炭疽病時,加收米 + 傳統(tǒng)真菌殺菌劑(如咪鮮胺、苯醚甲環(huán)唑、嘧菌酯等)” 是一個高效、科學的配方組合。
◆重要提示:
提前預防:病害防治重在預防,應在雨季、高溫高濕天氣來臨前或發(fā)病初期開始用藥。
輪換用藥:即使使用混配藥劑,也應與其他作用機制的藥劑輪換使用。
嚴格按規(guī):始終遵循農(nóng)藥標簽上的使用濃度、安全間隔期和安全操作規(guī)范,確保農(nóng)產(chǎn)品質量和環(huán)境安全。
江門植保|服務農(nóng)業(yè),造福農(nóng)民
企業(yè)愿景丨致力成為一流的作物護理專家
合作|瑞士先正達、日本北興化學等
制作|江門植保市場部
上一篇:
上一篇:
頁面版權所有 ? 江門市植保有限公司 粵ICP備17009798號